找到相关内容254篇,用时5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法蕴藏着拯救文明危机的智慧(二)

    欺凌压榨、斗争残杀乃至战争等弊病,当有良好作用。  三、诸法无我与人心自觉之道  作为印中之印的诸法无我,是佛教智慧的宗要。佛学高标无我,通过对众生认之为真的自我之如实观析,力破世间一切丑恶现象的渊薮—...佛法蕴藏着拯救文明危机的智慧(二)   作者:陈兵  (续前)  就在这彷徨求索之际,一些西方人士把希望寄托于古老的东方文明。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罗素就曾警告西方人,若不向东方文明学习,西方必将走向...

    陈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50666458.html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因缘果报论

    什么果,即所谓“因果报应”。因果报应,亦即“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播种与收获的东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样的理解是最表层的含义。   佛教义理充满智慧的灵光,它既含有人生哲理,又符合自然事理,并能深入浅出...自来,岂有幽司?”[2]因此,慧远的结论是“因情致报,乘感生应”。[3]而且这种报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4]   三、因缘成熟,籍缘果报   佛教智慧广大无边,其因果报应思想与农业规律相似,...

    夏 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63670026.html
  • 诗以载禅”文化现象之我观

    是禅宗思想的载体,更是禅宗思维见之于世的客体。其终极关怀依然是宗教性质的、禅宗的所谓的“明心见性”,截然不同于文学性质诗歌的是其着眼点在于内容中蕴含着的佛教智慧、哲学意蕴、禅悟内涵等对“本来面目”的...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⑴。   而最足以能体证佛学中国化特点的莫过于禅宗的形成与最终确立,可以如是说,禅宗本身不仅是一个鲜明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还是佛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5372885041.html
  • 佛教文化在法国的传播及其特征

    定期召开佛学研讨会。从1997年以来,法国电视二台每个星期天早晨播放15分钟的《佛教智慧》节目。巴黎欧洲佛教大学副校长让保尔·里布指出:法国的佛教徒在全国90个省中有近250个团体,此外,还有大量实行...是源于佛教自身普适性的因素,佛教的主张不仅反映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而且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需求和对善的追求,佛教以其智慧性和体系性的特点,让法国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人们...

    徐晓亚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412086622.html
  • 佛教的财富观及其实现意义

    财富,也是要立足于佛教智慧,从根本上形成一种符合人类本性发展的取得财富、处理财富的方法。   二   佛教的财富观以佛教的世界观作为基础。   在佛教看来,发展经济的基本动力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佛教的财富观及其实现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一直有所谓的“义利之辨”,传统的儒家哲学往往将义和利对立,因此大多耻于言利。佛教在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中,出于弘化的目的,自然要随顺...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7485496893.html
  •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及其特点

    的指导地位,使人间佛教成为中国大陆佛教现代化的基本方向,极大地推动了人间佛教在大陆的发展与实践,于中国佛教传统之创造性转变,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5这一《报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作为中国...》,《赵朴初文稿》,第31页。   8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邓子美,《法音》1998.7;此文还对太虚、印顺、赵朴初关于人间佛教的共同点及分歧作了分析,认为赵朴初“实际上把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5952240.html
  • 佛教初传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和——读《牟子理惑论》

    超脱烦恼,获得佛教智慧,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出来,走向涅槃的彼岸世界。   儒家之言生死则不同。儒家的宗庙祭祀,主要是缅怀祖先、“慎终追远。”(《论语·学而第一》9章)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儒家...法理而了了分明。由觉察而觉悟。成佛的方法就是转识成智,其根本在“觉”。由此,牟子定义的“佛”将儒家道德圣贤与佛教智慧联系了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其实与儒家仁智统一的思路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论语》所说的理想...

    黄夕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41558776.html
  • 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要论

    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要论   [摘要]心性和谐思想是中国佛学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具有融合中印佛教心性思想的特征,它突出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智慧解脱思想,相对于印度佛教而言,具有...心性思想的特征。一方面,中国佛学心性论继承了印度佛教对心灵净化的基本追求,继承并充分发展了印度佛教智慧解脱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国佛教心性论又通过吸收融合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思想特征,这...

    陈红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4865240.html
  • 佛教与自杀危机干预--道坚法师

    智慧明了,方能成就健康的人格。 二、自杀观念及自杀企图的解除 1、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在预防自杀危机中的应用 佛教认为生命的全过程,离不开因果规律,即善、恶、无记的三种行为,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精神...智慧化解自杀危机的内外机制 导致自杀行为的内外机制非常之多,主要包括精神障碍(主要是抑郁症),社会因素(失望和失落感),人格异常(冲动性与攻击性)和躯体疾病等。通过佛教智慧来化解自杀危机,客观辩证看待...

    道坚法师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21291384437.html
  •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

    “三学”中的定与慧其实质就是直觉。禅定离不开直觉方法,智慧离不开直觉思维,直觉在佛教整个修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直觉思维要求达到的境界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大智度论》第2卷)。“心行”,心之所...性空”,认为一切现象(物质的和精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起,其本性是空寂的,强调大乘佛教信徒应当学习般若智慧,观照缘起事物的性空。《放光般若经》第1卷《放光品》云:   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大空、最...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5148145.html